搜索结果: "腹满"

共找到 18 条结果

伤寒论 · 第40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,发热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噎,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,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7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下后,心烦腹满,卧起不安者,栀子厚朴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0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腹满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
伤寒论 · 第11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中风,以火劫发汗,邪风被火热,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。两阳相熏灼,其身发黄。阳盛则欲衄,阴虚小便难。阴阳俱虚竭,身体则枯燥,但头汗出,剂颈而还,腹满微喘,口干咽烂,或不大便,久则谵语,甚者至哕,手足...

伤寒论 · 第12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有热,少腹满,应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为有血也,当下之,不可余药,宜抵当丸。

伤寒论 · 第189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中风,口苦咽干,腹满微喘,发热恶寒,脉浮而紧,若下之,则腹满小便难也。

伤寒论 · 第195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迟,食难用饱。饱则微烦头眩,必小便难,此欲作谷瘅[dān]。虽下之,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,脉迟故也。

伤寒论 · 第208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...

伤寒论 · 第219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三阳合病,腹满身重,难以转侧,口不仁,面垢(又作枯,一云向经),谵语,遗尿。发汗则谵语,下之则额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21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(公对切)反谵语。若加温针,必怵惕、烦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32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脉但浮,无余证者,与麻黄汤。若不尿,腹满加哕者,不治。麻黄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41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大下后,六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气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54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55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当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73条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
伤寒论 · 第279条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本太阳病,医反下之,因尔腹满时痛者,属太阴也,桂枝加芍药汤主之。大实痛者,桂枝加大黄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340条
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病者手足厥冷,言我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

伤寒论 · 第381条
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伤寒,哕而腹满,视其前后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即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