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结果: "脉浮"

共找到 52 条结果

伤寒论 · 第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之为病,脉浮、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
太阳病

金匮要略 · 第13条

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

师曰:病人脉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;浮者在后,其病在里,腰痛背强不能行.必短气而极也。

伤寒论 · 第1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
金匮要略 · 第20条

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

清邪居上,浊邪居下,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,谷饪之邪,从口入者,宿食也。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,风中于前,寒中于暮,湿伤于下,雾伤于上,风令脉浮,寒令脉急,雾伤皮腠,湿流关节,食伤脾胃,极寒伤经,极热伤络。

伤寒论 · 第2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、脚挛急,反与桂枝欲攻其表,此误也,得之便厥。咽中干,烦躁,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若胃气不和,谵语者,少...

伤寒论 · 第30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问曰:证象阳旦,按法治之而增剧,厥逆,咽中干,两胫拘急而谵语。师曰:言夜半手足当温,两脚当伸,后如师言。何以知此?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...

伤寒论 · 第37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十日以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。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

伤寒论 · 第3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。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

伤寒论 · 第3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脉浮缓,身不疼、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

伤寒论 · 第4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4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4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47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脉浮紧,发热,身无汗,自衄者,愈。

伤寒论 · 第4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。

伤寒论 · 第50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何以知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。

伤寒论 · 第5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脉浮者,病在表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脉浮而数者,可发汗,宜麻黄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脉浮紧,不发汗,因致衄者,麻黄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57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7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7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发汗已,脉浮数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0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腹满谵语,寸口脉浮而紧,此肝乘脾也,名曰纵,刺期门。

伤寒论 · 第11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13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。弱者必渴,被火必谵语。弱者,发热脉浮,解之当汗出愈。

伤寒论 · 第11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脉浮热甚,而反灸之,此为实,实以虚治,因火而动,必咽燥吐血。

伤寒论 · 第11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...

伤寒论 · 第12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问曰:病有结胸,有脏结,其状何如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结胸也。

伤寒论 · 第12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何为脏结?答曰:如结胸状,饮食如故,时时下利,寸脉浮,关脉小细沉紧,名曰脏结。舌上白苔滑者,难治。

伤寒论 · 第13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结胸证,其脉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则死。

伤寒论 · 第13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太阳病,脉浮而动数,浮则为风,数则为热,动则为痛,数则为虚。头痛发热,微盗汗出,而反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,动数变迟,膈内拒痛(一云头痛即眩),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短气躁烦,心中懊憹[náo],阳气内...

伤寒论 · 第13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40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太阳病,下之,其脉促(一作纵),不结胸者,此为欲解也。脉浮者,必结胸。脉紧者,必咽痛。脉弦者,必两胁拘急。脉细数者,头痛未止。脉沉紧者,必欲呕。脉沉滑者,协热利。脉浮滑者,必下血。

伤寒论 · 第15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脉浮而紧,而复下之,紧反入里,则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气痞耳。

伤寒论 · 第170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伤寒脉浮,发热无汗,其表不解,不可与白虎汤。渴欲饮水,无表证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7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伤寒八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,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(一云脐下心下硬)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术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7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伤寒脉浮滑,此以表有热,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87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,身当发黄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为阳明病也。

伤寒论 · 第189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中风,口苦咽干,腹满微喘,发热恶寒,脉浮而紧,若下之,则腹满小便难也。

伤寒论 · 第201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浮而紧者,必潮热,发作有时,但浮者,必盗汗出。

伤寒论 · 第221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(公对切)反谵语。若加温针,必怵惕、烦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23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若脉浮,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25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27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脉浮发热,口干鼻燥,能食者则衄。

伤寒论 · 第235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浮,无汗而喘者,发汗则愈,宜麻黄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40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下之与大承气汤,发汗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46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脉浮而芤,浮为阳,芤为阴,浮芤相搏,胃气生热,其阳则绝。

伤寒论 · 第247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趺阳脉浮而涩,浮则胃气强,涩则小便数,浮涩相搏,大便则硬,其脾为约,麻子仁丸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57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病人无表里证,发热七八日,虽脉浮数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脉数不解,合热则消谷喜饥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当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68条

辨少阳病脉证并治

三阳合病,脉浮大,上关上,但欲眠睡,目合则汗。

伤寒论 · 第276条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78条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

伤寒论 · 第394条

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

伤寒瘥以后,更发热,小柴胡汤主之。脉浮者,以汗解之;脉沉实者,以下解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