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结果: "桂枝汤"

共找到 70 条结果

条文 (30)

伤寒论 · 第1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,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3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病,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病,下之后,其气上冲者,可与桂枝汤。方用前法。若不上冲者,不得与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7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若酒客病,不可与桂枝汤,得之则呕,以酒客不喜甘故也。

伤寒论 · 第1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喘家,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。

伤寒论 · 第19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凡服桂枝汤吐者,其后必吐脓血也。

伤寒论 · 第2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病,初服桂枝汤,反烦不解者,先刺风池、风府,却与桂枝汤则愈。

伤寒论 · 第2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服桂枝汤,大汗出,脉洪大者,与桂枝汤如前法。若形似疟,一日再发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黄一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服桂枝汤,大汗出后,大烦渴不解,脉洪大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28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,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

金匮要略 · 第36条

痉湿暍病脉证第二

太阳病,其证备,身体强,几几然,脉反沉迟,此为痉,栝蒌桂枝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4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外证未解,脉浮弱者,当以汗解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4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外证未解,不可下也,下之为逆,欲解外者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4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先发汗不解,而复下之,脉浮者不愈。浮为在外,而反下之,故令不愈。今脉浮,故在外,当须解外则愈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3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。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。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,自汗出,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。若头痛者,必衄。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57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发汗已解,半日许复烦,脉浮数者,可更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63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发汗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。

伤寒论 · 第91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,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95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中)

太阳病,发热汗出者,此为荣弱卫强,故使汗出,欲救邪风者,宜桂枝汤。四十七。

伤寒论 · 第14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肢节烦痛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62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下后,不可更行桂枝汤,若汗出而喘,无大热者,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。

伤寒论 · 第164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下)

伤寒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
心下痞

伤寒论 · 第234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阳明病,脉迟,汗出多,微恶寒者,表未解也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40条

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病人烦热,汗出则解,又如疟状,日晡所发热者,属阳明也。脉实者,宜下之;脉浮虚者,宜发汗。下之与大承气汤,发汗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276条

辨太阴病脉证并治

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372条

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
伤寒论 · 第387条

辨霍乱病脉证并治

吐利止,而身痛不休者,当消息和解其外,宜桂枝汤小和之。

伤寒论 · 第16条

辨太阳病脉证并治(上)

太阳病三日,已发汗,若吐、若下、若温针,仍不解者,此为坏病,桂枝不中与之也。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。桂枝本为解肌,若其人脉浮紧,发热汗不出者,不可与之也。常须识此,勿令误也。

方剂 (9)

桂枝汤

上五味, 㕮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后服,不必尽剂。...

栝蒌桂枝汤

上六味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,取微汗。汗不出,食顷,啜热粥发之。

桂枝二越婢一汤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, 当裁为越婢汤、桂枝汤,合之饮一升。今合为一方,桂枝汤二分,越婢汤一分。

桂枝二麻黄一汤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黄一二沸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 再服。本云,桂枝汤二分,麻黄汤一分,合为二升,分再服。今合为一方,将息如前法。

桂枝加附子汤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,桂枝汤今加附子。将息如前法。

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

上六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小便利则愈。本云桂枝汤,今去桂枝, 加茯苓,白术。

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,桂枝汤今去芍药,加附子。将息 如前法。

桂枝去芍药汤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。本云,桂枝汤今去芍药。将息如前法。

药材 (10)

大枣

味甘平,生平泽。治心腹邪气,安中养脾,助十二经,平胃气,通九窍,补少气少津,身中不足,大惊,四肢重,和百药。久服轻身长年。叶:覆麻黄能出汗。

桂枝

别名:牡桂

味辛温,生山谷。治上气咳逆,结气,喉痹,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久服通神,轻身,不老。

甘草

味甘平,生川谷。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,坚筋骨,长肌肉,倍力,金创,尰,解毒。久服轻身,延年。

生姜

神农本草经无介绍

芍药

味苦平,生川谷。治邪气腹痛,除血痹,破坚积,寒热,疝瘕[jiǎ],止痛,利小便,益气。

证型 (21)

发热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

头痛

头痛、头项强痛在中医领域表达的意思相近,一个专指头部疼痛,一个包含头部和颈部,除了部位,还有轻重程度的区别,实践中注意区分。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

干呕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

恶寒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

脉浮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

鼻鸣

相关方剂: 桂枝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