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【59】大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。
胡希恕解读
大下之后,吃了重下剂了,尤其是巴豆这类的下剂,病不好而复发汗,有这样的大夫吗?这是汗下倒置啊,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,表解再治里。没有先治里,大泻之后还有表证的,很少了。就是有表证也不能再(峻)发汗,(若再)发汗起码也是要用解肌这类的药物,像桂枝汤这类的,不能再用麻黄汤。这个说的(复发汗)是用麻黄汤。
那么汗下倒置这种治疗没有不亡津液、亡血液的。津液、体液亡失太多了,小便也就没有了,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。这是误治。这就告诉你不要利小便了,所以在临床上不能(治疗只根据)一个症状。我们遇到小便不利,当然要利小便,可是由于亡失体液造成的小便不利这个结果,他没有水分,当然就小便不利。这种小便不利,不要再利小便了,越利小便,津液越丧失,反倒为逆了,所以说“勿治之”,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。
“得小便利,必自愈”,由于津液恢复,小便自然利的。这一节就是承着上节说的,就是阴阳自和,表没有什么病,里没有什么病,只是由于大下、复发汗,体液亡失太多了,造成这么一种情况,没有其他的关系,你不要瞅着小便不利就治。根据阴阳自和——小便不利也是一个不和呀,这个不和没有关系的,还算自和之内的——所以这个不要治,津液会恢复的。如果不恢复怎么办?当然也要治,但治你不要利小便了(而要采取别的治法)。
这59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的种种疾病变化。今天咱们就讲到这儿。主要把发汗剂都讲完了。我们讲了几个主要的发汗剂。桂枝汤、麻黄汤、葛根汤、大青龙汤、小青龙汤,这几个是最主要的。另外有一些合方、加减方。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、桂枝二越婢一汤,这是合方。另外,有桂枝加葛根汤、桂枝加附子汤,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,(还有)桂枝去芍药汤,都是加减的方子。
回头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得有个体会,因为桂枝汤是解肌,它既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,它里头甘温嘛,胃是喜甘、喜温、恶寒、恶湿的这么一个腑,桂枝汤的甘温能够亢进胃气而生津液,它是这么一种发汗药,所以我们用桂枝汤必须以津液丧失为先决条件。像我们前面讲的开始有表证,自汗的需要用桂枝汤,不能用麻黄汤。自汗者就丧失体液,我上面引证《内经》“阴阳交”那一段,本来表证就是人体利用精气,想达到出汗的目的把病邪祛除出去,就是这么一种病机。我们根据症状分析也是这样的。可如果桂枝汤证出了汗而病不好,足以证明精气力量不足,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,不足以祛邪,所以虽然汗出而病不愈,但是不到阴阳交那么一个严重的状态,能吃,没到不能食(阶段),所以不要紧,但是我们治疗可不能用麻黄汤,必须用养津养液的桂枝汤。
麻黄汤与桂枝汤正相反,麻黄汤治表实证,由于表实,体液一点也排泄不出去,那么压迫人身上哪儿都疼,头、项、关节、腰,无处不疼,桂枝汤证也疼,但麻黄汤证的疼比桂枝汤严重得多。同时,由于表气一点也不解,必波及肺,就要喘。所以这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,这两个方剂在太阳篇里最主要。
你看葛根汤,里头既有桂枝汤,又用麻黄,所以葛根汤证一定恶风,因为有桂枝汤的关系;也恶寒特别厉害,有麻黄汤的关系。葛根汤这个方剂是一个清凉性、滋润性的解表、解肌方剂,解肌是有桂枝汤的缘故了。同时葛根这味药也解肌,主要的是治项背强几几。太阳病也头项强,但是背不强。葛根汤能治痉病,如果项背强达到一定程度,这个人就要抽,叫痉病,葛根汤也治(痉病),那是刚痉了,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有的。这个方剂在临床上是最常用的,凡是表不解,没有汗,恶风寒得厉害,觉得怕冷得厉害,无论项背强几几还是不项背强,都可以用葛根汤。
第四个就是大青龙汤了。大青龙汤是越婢汤与麻黄汤的合方,这个方剂就是不汗出而烦躁,要不怎么咱们方才讲二阳并病,“当汗不汗,其人躁烦”,我怎么说就是个大青龙汤证呢?就因为这一点。本来应该出汗,而汗不得出,这个人就烦躁,这是大青龙汤证。大青龙汤是大发汗药,麻黄用六钱,恶寒也相当得凶。大青龙汤与葛根汤这两个方剂的主证,全是表实无汗,而恶寒比较严重,可是这两个方剂好辨,一个有石膏,这是大青龙汤证,必烦躁,或者口舌干,它有内热;这(内热)葛根汤没有。葛根汤有项背强,大青龙汤没有(项背强)。这两个方剂,全是恶寒比较厉害。
小青龙汤证就是咱们平时所说外有风邪、内有痰饮的病,心下有水气,表不解嘛。这个方剂偏于温,它有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这些药,有咳喘,(就是)咱们说的痰饮咳嗽这类的病。同时大小青龙汤都能发水气,也治溢饮,(治溢饮)这是在《金匮》上。
所以中医发汗,就拿这几个方剂(来说)是各个不同,所以在临床上用错了就不行。像我们方才讲二阳并病,也先发汗,若发汗方法不合适,所以还有大青龙汤证出现,那个病可见开始就是大青龙汤证,也许用桂枝汤了,也许用其他方剂,都没达到目的,所以这个“汗出不彻”,与一般的麻黄汤证、桂枝汤证全不同,(用方不当)治不好病,甚至还出大毛病。
这是我们上面讲的发汗剂里头有这么几个主要的方剂,这几个主要的方剂你心里要有数,那么其他几个加减方剂你就容易理解。咱们今天就讲到这了。等我们把太阳篇讲完了,我们从开头到后头,做一个总结。究竟太阳病是个什么病。用这些方剂,为什么要这么用。不这么用行不行?大家都可以讨论一下。我刚才讲的“时发热自汗出,卫气不和者用桂枝汤”,我有个老朋友,随便听一点回去用就好使。中医治病不像西医,不要把病名拽住不放。只要有这个证,什么病都治。咱们讲的太阳病,也不是什么特殊的病。所以大家有人把这弄错了,就大错特错了。太阳病,就是一般的证。什么病都可以得太阳病。太阳病不是一个个别的病,没有这么个病名,你在《内科学》上找不到这么个病。
(患者)他现的是桂枝汤证,你就用桂枝汤;现的是大青龙汤证,你就用大青龙汤,这个病准好。我们在临床就这样用,(太阳病)不是一个特别的病,所以《伤寒论》的研究,主要坏在就逮着太阳经(等经络)不放,就认为是太阳经发病,甚至给起个名:又是太阳经、又是太阳腑,(我个人认为是)瞎说八道。哪有那个事儿啊!不是哪个地方发病了,就是一般的证候的反应,那么一般的证候反应,则什么病都可以有的。现在的流感就相当多,真正伤寒、瘟疹、猩红热等,应有尽有,凡是急性传染病开始的发作,都可能发生太阳病。这些病基本不同,怎么能有个共同的病(太阳病)呢?因为有共同的证候反应,疾病一般的规律反应,有规律性。咱们研究自然科学,自然界里就有这样一种自然的规律。古人就掌握这个,自然的规律嘛!疾病万变,有太阳病的规律,这种规律你就根据这种规律治疗准对!哪是什么经络不经络?经络你们好好研究研究。你看,(有人认为)《内经》说的经络就是血管,就是血管病,哪对啊?大血管叫经,小血管叫络,络再小,就叫作孙。左一辈右一辈的,哪对啊?没法说,我认为不是的。
所以古人六经八纲说尽了所有疾病的一般规律,中医就在一般规律基础上治一切的疾病。就这么个精神。所以根据中医观点搞科研,没法用一个方剂治愈整个病。一个病变化多端啊,要是一个方子把它包治,那是没法包治的,那不是中医治病的精神。所以,这一点要注意。
中西医结合,也应该在这上面结合。中医治病的方法是老方法,好几千年前的东西,那么,现在在临床上还有疗效,道理在哪儿呢?就是中医治病的方法,近代的进步医学还没拿到日程上来,你可知道?现在西医还在疾病本身上啃呢,还没离开(具体的)病而掌握疾病的一般规律,(西医)懂得一般规律,不是不懂,但是在一般规律上而来治一般的病,这种治病的方法,现在西医没有。所以,中医医结合能发展新的东西。可是咱们现在的结合不是(这样)的,就是中西医一起上。咱们遇到一个病了,中医来一套,西医来一套,这样子结合,这不对的。结合不出名堂。病治好了,稀里糊涂好了,也不知道怎么好了。这是不对的。
所以我们研究这个(《伤寒杂病论》)是另一种与西医绝不相同的东西。所以咱们讲的太阳病,等讲完了,咱们再回头做一个总结。大家用脑子,别我一个人瞎白话(白话,方言,“说话”的意思)。
以下(60条)是承接上边,汗、吐、下,都足以亡血、亡津液,如果阴阳自和必自愈。这个阴阳指表里,表里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,自和就是自愈,59条就是一个自愈的例子,说“下之后,复发汗,小便不利者,亡津液故也。勿治之,得小便利,必自愈”。那么底下这个例子60条就相反了,非治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