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【12】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。阳浮者,热自发,阴弱者,汗自出。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刘渡舟解读
这一条讲太阳中风的治疗方法、病理变化,并补充了证候,要和第2条“太阳病,发热,汗出,恶风,脉缓者,名为中风”合在一起来看。
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“阳浮而阴弱”,“阳”是指浮取,“阴”是指沉取。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,所以脉见浮脉,是阳浮。营阴不足,所以沉取脉就是迟缓无力的,是阴弱。“阳浮而阴弱”是太阳中风脉浮缓的一个具体描写。“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”,两个“自”字说明中风的发热和汗出都比较快,和伤寒的阳气闭郁以后发热不同。“阳浮”就是卫受邪,风阳并于卫阳,所以发热很快。卫强,卫有风邪而强,营阴得不到卫的保护而外越,加上风阳之邪的开泄,所以在发热的同时自己就出汗。从描述中又反映出太阳中风的发热、汗出是有次第先后之分的。
“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”,是微恶风寒的互辞,不要割裂开来体会。太阳中风发热汗出以后,毛窍开泄,会出现微恶风寒。“啬啬”指怯冷貌,是对恶寒的形容。“淅淅”是形容恶风的程度就像冷水浇身一样。“翕翕发热”,卫阳被风邪所伤,虽然发热快,但是热在表,不是蒸蒸发热,而是像穿衣盖被过厚所捂出来的发热,所以叫翕翕发热。“鼻鸣干呕”,风邪上行,影响肺胃,肺气不利就会“鼻鸣”,胃气上逆就会“干呕”。
针对这种病情,应该用“桂枝汤主之”。“主之”的意思就是审证无疑,方证吻合,可以放手用之。桂枝汤由五味药组成,包括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其中,甘草要炙、生姜要切、大枣要擘;桂枝和白芍的剂量必须是相等的。
煎服方法很有讲究。“上五味咀”,在赵本咀后有“三味”两字,比较合理。也就是说,生姜要切,大枣要擘,咀的只有三味,就是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。“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须臾,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,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(zhézhé,也有念zhízhí的)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瘥,停后服,不必尽剂;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令三服尽;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;若不汗出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”。
服用桂枝汤,总的精神要抓住两点:其一,服桂枝汤一定要发汗,不出汗就达不到解肌祛风的治疗目的。“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;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”;“若不汗不者,乃服至二三剂”。总之,一定要出汗。其二,对于汗出的程度有要求,“遍身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”,就是遍身和润如有汗貌。“遍身是在出汗以前,遍身很温很润,像是要出汗的样子。然后,汗出的特点是“微似有汗”,“似”字当继续讲,汗要微微地、连续地周身都出来。不能把汗出到像“如水流漓”的程度,否则就“病必不除”,那个病好不了。
与麻黄汤较为单一的辛温发汗法不同,桂枝汤是以桂枝配芍药,芍药是酸敛之品,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很微弱。如果想发出汗来,在服用桂枝汤的同时还要给予它一些条件:“服已须臾”,“须臾”就是不久的时间,“啜热稀粥”,“啜”就是大口而喝,热粥能振奋胃气,“以助药力”,帮助桂枝汤发汗。然后,“温覆令一时许”,“温覆”就是保暖,“一时许”就是两个小时,等着发汗。通过喝热稀粥,盖上被子温覆避风,才能“遍身,微似有汗者益佳”。以上就是桂枝汤的汗法。
同时,服完桂枝汤后有的时候出汗,有的时候就不出汗,要“周时观之,一日一夜服”,“周时”就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,白天可以服,晚上也可以服,务必要出汗。服这个方子还要忌口,“禁生冷、粘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”,就是对胃气有损伤的食物都不能吃。桂枝汤是辛甘温的方子,鼓舞胃气,喝热稀粥帮助出汗,如果又吃生冷、粘滑、奶酪,那就会影响胃阳之气,也就会影响桂枝汤的效果。
下面看一下桂枝汤的组方特点。桂枝配生姜,都是辛味药,发汗解肌,能解卫分之邪。芍药配大枣,芍药味酸,有养营的作用,大枣味甘,有养津液的作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大枣“气味甘平无毒……补少气,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惊,四肢重,和百药”,可以看出大枣有补津液的作用。为什么十枣汤用大戟、芫花、甘遂峻泻水邪之后要用十个大枣?因为大枣不但有健脾的作用,还有补津液的作用。大枣在这里可以加强芍药固护营阴的作用。太阳病中风的病机是卫强而营弱,卫分强,故用桂枝生姜以发之;营分弱,故用芍药大枣以补之。甘草能调和阴阳,与桂枝生姜相合,辛甘发散卫阳;与芍药大枣相合,酸甘化生营阴。同时,甘草还有一些补中益气的作用,有扶正祛邪的作用。同时,桂枝汤中的五味药都是生活中所用的调料,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健胃作用。
桂枝汤在外就能够调和营卫,在内能调和气血、调和脾胃,归根到底是能调和阴阳。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倍芍药加饴糖而成,治疗虚劳腹痛。以桂枝汤为基础方,就是因为桂枝汤有调和脾胃、调和气血的作用。《金匮要略》中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龙骨、牡蛎而成,治疗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,心肾不能交通。以桂枝汤为基础方,就是因为桂枝汤有交通心肾,调和阴阳的作用。
桂枝汤是《伤寒论》的第一张方子,所以柯韵伯就说桂枝汤为群方之冠。我个人体会,桂枝汤这个方子能滋阴和阳,调和营卫,调和气血,调和脾胃,调和阴阳,治疗范围广泛。这部书叫《伤寒杂病论》,桂枝汤既治伤寒,又治杂病,兼而有之,因此张仲景把桂枝汤列为第一张方子。无论是什么病,作为治疗也不外乎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桂枝汤就有滋阴和阳,调和阴阳的作用,可以体现张仲景治疗诸病的指导思想。
桂枝汤的发汗有以下几个特点:其一,发汗以止汗。在发汗的同时能起到止汗的作用。太阳中风本身就有汗出,是卫强营弱所致,服了桂枝汤以后温覆啜粥,随着汗出就把卫分之邪解除了,使营卫调和了,在发汗的同时就有敛营止汗的作用。其二,发汗而不伤正,止汗而不留邪。桂枝汤外能解肌祛风,内能调和气血、调和脾胃而调和阴阳,外感也好,内伤也好,以及气血营卫不和等病,都可以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。
通过加减法,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桂枝汤治疗范围的广泛性。桂枝汤的加味方,如桂枝加葛根汤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、桂枝新加汤、桂枝加附子汤、桂枝加桂汤、桂枝加芍药汤、桂枝加大黄汤;桂枝汤的减味方,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,桂枝去芍药汤,不只是治太阳病中风,而是适用范围很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