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【273】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
胡希恕解读
太阴病就是里阴证了,就是在里位。同是在里位有两种不同的证候反应。如果为热为实,热实于里我们叫作阳明病。那么这个,就是虚寒在里,就叫太阴病。所以开始讲太阴病,就讲太阴病的提纲了。咱们讲的太阴病,这个提纲都可以概括了。
太阴病是里虚,咱们所说是胃虚停饮,所以他腹满。那么胃有水,他就要吐。这个腹满是个虚满,咱们前面也讲不少了,所以胃虚则客热邪气都往胃里头来,所以肚子它就发满。里头有停饮呢,他要吐,吃不下,现在辨证也常这么说,脾虚有湿、不爱吃东西就是这种情况。
这个不是只有饮而已,由于胃虚有饮,他还不能自己收持,所以“自利益甚”。自利,就由于本身虚而自下利,不是由于吃药的关系,而且越来越厉害。他是由于胃虚,里头有停水,而且胃虚,机能沉衰到这个地步而不能收持,而且水在里头还不能保持住,失去收摄作用,所以他自利而益甚。
因为寒水刺激胃肠,他是要疼的,那么如果要是刺激不那么厉害,有时候也不疼,所以“时腹自痛”,也是自痛(请注意与第239条“绕脐痛……发作有时”相鉴别)。
那么这类的病,就是虚寒在里,这是以“下”为禁,应该用温药来补。如果要把这个腹满误为里实,误为咱们前面讲的那个胃家实,而“下之”就坏了,“必胸下结硬”。这个“结”字,在《玉函经》是个痞,痞硬与结硬差不多,这倒没什么关系。一“下”,更使得上边虚了,寒饮更往上冲逆,所以他胸下部更硬满,而为结硬之变。
这一段主要是说明太阴病的特征。也就是说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虚寒在里,反应腹满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腹痛越来越厉害,这个病就是属于太阴病。这跟阳明病正是一个对立,正是一个相反的,那个(阳明病)是热结于里,一派实热证,这个(太阴病)是虚寒在里,一派虚寒证。
本解读来自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show=false, 2000)"
@note-save-failed.window="message = $event.detail.message || '保存失败'; type='error'; show=true; clearTimeout(timer); timer=setTimeout(() => show=false, 3000)"
x-show="show"
x-transition:enter="transition ease-out duration-200"
x-transition:enter-start="opacity-0 translate-y-2"
x-transition:enter-end="opacity-100 translate-y-0"
x-transition:leave="transition ease-in duration-150"
x-transition:leave-start="opacity-100"
x-transition:leave-end="opacity-0"
class="fixed bottom-6 right-6 z-50" style="display:none;">